(有時團體裡,這個人說什麼,另一個人就反對,就有很多意見出來,這樣就造成問題,怎麼辦?)
面對這樣的問題是不容易的,那你就要想,把這件事提起來的人是誰,你要去看,講這件事的人,他的智慧和能力在哪裡?去觀察這個人有沒有智慧跟能力。
有時這個人是很有智慧的人,心力也很不錯,但是可能這一刻,他的煩惱障現起來,所以,這時候他也會出現狀況而提出事情來(而造成爭論),若這個人本來就是很無明的,可能會提這個、提那個,就會造成僧團的困擾,為何會這樣?因為這人並不了知他的心。
所以,必須要衡量到這些點,衡量這兩點後,才去告訴他,去跟這個人溝通,這樣才有用,如果只是一直去評論他,或之間一直堅持不同的意見,這樣的話,我們自己也變成其中爭論的一部份了,所以,不要這樣,要把我們自己做正確的。
在這種(爭論的)狀況,要用"無我",讓自己的心導向正確的路,因為你能保持無我,就能保持心快樂,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讓你的心保持放鬆和在善念上,如果不能做到,你不可能讓其它的人也因你而走在正確的路上,所以,你第一件事情要先讓自己在善法和放鬆上面,才能去引導別人。
其實,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面,隨時隨地都一直有問題出現,但如果能夠去了知心,就比較容易了知這個人,不要去試著了知這個人,而不了知心,因為你只是去分析這個人,不容易把這件事解決,當你去講話的時候,就要去看你的心,正確的說是看自己的心路過程,你去看自己的心路過程,就比較能去了悟這顆心,如果沒有這樣,想去幫別人解決問題,是沒有意義的。
(有時講一句話,每個人聽到的都不一樣,解讀都不同...)大長老說,有個人想要去量海有多深,他就拿一根只有六呎的竹子,去量,然後說海有六呎深,另一個拿更長一點的來量,又說海是超過六呎,大概八尺吧,又另一個人那更長的來量...
所以,每個人都看到不一樣,因為每個人在各個方面都有不一樣的智慧,我們要自己去看到這個法,自己去把這個法延展開闊,如果有問題,除非真的沒辦法解決了,才去找別的人,不然要自己先看自己。
其實我們內心裡好的素質,它們都是存在於冬眠的狀態,在冬眠著,在睡覺著。它們都是躲起來的,它們都是不活躍的。所以,當我們這樣培育的時候,這些好的素質—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捨,這些七覺支,這些好的素質就會慢慢地醒覺起來了,它們就會醒了,就會起身了,它們就會活躍起來了。當時你會感覺:啊!正念時時刻刻都和你在一起。無論你是在走路,正念有在。你在吃飯的時候、說話的時候,你感覺正念有在。睡覺的時候或者是起身的時候,你也感覺正念有在。